对联,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。它起源于两个词义相同或者相对的句子平行搭配,早在春秋时期,在阴阳家“八卦”中,人们就已经掌握了“对仗”的技巧和精髓。到了唐代,这种艺术已经相当成熟,在宋元时期又经过繁荣发展。明清时期,广为流传,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。
对联的来历大致有两种说法:一种说法是由“对子”演变而来。又叫“对数”,是指两句话,句式基本相同,意义相反的一句歌什,如韵文中的“床头斗剑客,棋下落梅人”,现在更多的是泛指对仗有致的平行语句。第二种说法是由春秋时期“衍句”演变而来。当时,金文、竹简上的文字往往是竖写的,内容和形式都比较随意。为了美观,人们用横写的文字填在竖写的空隙中,构成了衍句。“衍句”演化后,就形成了相对应、相呼应的句子,成为了现在流行的对联文艺。
从其名称的构成来看,对的字义是相对的。也就是说,相对的字义才是对联的最基本要素。因此,“蓝天白日满地春”和“红日满山春意闹”这两句虽然合起来意境生动,并非正式对联,因为它们中间没有反响,没有相互呼应的部分。所以说,对联是一种呼应、照应的艺术。正因为如此,才使得对联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,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感受。